果蔬报价表 | | 手机版 | 无图版

会员登陆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农旅网 » 产品追溯 » 安全动态 » 正文

开创『舌尖安全』的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4-11-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5880
    “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农业生产中秉承生态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既保护了产地环境,也大大降低了源头风险。”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嫔珺说。如今浙江的生产经营主体们,越来越多尝到了甜头,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的辩证关系。
    德清县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根连就是其中之一。他采用的“稻鳖共生”种养模式,能利用甲鱼排泄物作水稻肥料,稻田里的害虫作甲鱼饵料,如此不施化肥农药,生态循环产出的稻米和甲鱼价格翻一番,亩产就有两万多元。
    王根连的案例说明: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就是金山银山;能让环境友好,农业才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王根连,越来越多的生产者都乐于接受和积极实行大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小到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废弃物的回收等政府全力推动的事项。现在,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78%和68%。
    今年6月,浙江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试点省份,生态循环已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生产标准化,以市场主体带动“整齐划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关键。一方面,浙江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农产品要进入市场行销,让消费者接受,必须要具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对生产者而言,即使制订了严格科学的标准,也常常会因为过于专业,理解执行起来费劲。怎样才能既适应市场和消费者要求,又能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标准,让人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利于操作?
    有一次,省农业厅质监处处长王建伟到安吉县一家葡萄园调研,突然发现一本管理手册,简明扼要而又易懂易记。原来,这位园主借鉴日本做法,将葡萄种植、管理、采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编辑成小册子,对照执行,十分方便实用。回到厅里,王建伟立即着手研究借鉴。
    浙江“五个一”标准化模式由此问世。这就是“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
    记者在浙江采访期间,种植基地随处可见这类标准挂图。慈溪市甬丰蔬菜种植场场长胡志勇告诉记者:“以前种菜,大多凭感觉,靠经验。现在有了挂图,几时播种、几时施肥、几时洒药,怎么管理,采收注意什么,只要看一眼挂图就明明白白。省了许多心!”
    解决了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问题,只是第一步。农业标准化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标准落实到一家一户的生产中。现代农业先行的浙江,通过土地流转等服务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浙江的农业龙头企业就有7500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4万多家。主体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的土地流转率高达47%,全省农户的一半以上,在主体带动下,已经迈进了标准化生产的大门。
    这种以产业为主线制订标准,通过政府引导、主体实施、农民参与的方式进行推广示范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浙江生产主体众多,标准难以统一,难以执行的难题。2013年浙江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为58.8%,其中,“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内标准化生产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如今,浙江又开始了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和以县为单位的整建制、全区域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
    ——营销品牌化,靠利益驱动激发内在动力。标准化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实现优质优价,那么,标准化必将不能持续。而要实现优质优价,品牌化不可或缺。
    事实上,同在省内,同一个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的,产品价格扶摇直上,产业规模日趋扩大;而没有品牌意识的,价格始终在低端徘徊,产业发展日趋萎缩。这样的对比屡见不鲜。其实,这不难理解,生产如果没有标准,产品安全就难保证,品牌就没有了立足的基础。所以,标准的外在体现其实就是品牌,而品牌的内涵之一就是标准化。
    正是深刻认识到标准化和品牌化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希望通过品牌化进一步促进标准化,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标准化、进而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他们的做法之一就是致力于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由产业协会出面注册商标,打造由产业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品牌。而生产主体如要“借光”,享受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则必须符合要求符合标准,保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则在区域品牌之下,注册企业品牌。这种“母子”品牌相携相生、互促共进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是浙江农业创新的经典范例。
    现在,浙江几乎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都建有自己的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仙居杨梅”、“临海蜜橘”、“慈溪蔬菜”、“庆元香菇”等。
    生态化解决了生产环境的安全问题,为标准化生产“清场”;标准化确保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为品牌化提供品质保障;品牌化则为生态化、标准化解决了动力机制问题,“三化”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要通过利益驱动机制,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提供优质农产品,通过市场倒逼机制,给不安全的生产戴上“紧箍咒”。政府提供服务、加强监管,都是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条件、营造环境。立足于此,“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才有根本依托。
    “管出来”根本在于将“管理”转变为“治理”
    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主体,政府纵有再大的力量,也是防不胜防、管不胜管。只有从“管理”走向“治理”,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做到齐抓共管、多元参与、社会共治,并且形成机制,才能实现治理的广覆盖、全覆盖
    用市场化的“灵丹妙药”解决“产出来”的动力机制,但市场化不能“包治百病”,尤其在作为市场化基础的诚信缺失的情况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将是普遍现象。浙江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把农产品安全“管出来”。
    如今,浙江上下已形成一把手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工作举措上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向全程风险管理、社会共治转变。
    ——奖罚分明,真刀真枪动真格。
    浙江的许多农业经营主体,对2009年那场“问责风波”记忆犹新。当年,浙江对“三品”进行专项检查,发现7个产品抽检不合格。在随后召开的千人大会上,不合格产品被严正通报,立即取消标志使用权。不合格产品产地的农口负责人如坐针毡。
    对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一些地方喊得响,抓得松。常常都是媒体曝光了,舆论强烈了,才不得不作出处理。这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不作为,多数也是基于地方保护主义。但是,现代媒体环境下,问题捂是捂不住的,浙江认为,只有严格监管才是真正对产业发展与消费者安全负责任的行为。
    在部门监管责任上,浙江省农业厅明确了全厅所有处室、单位的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了抓行业必抓安全,抓生产必抓安全的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省里每年与各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上,浙江将质量安全监管与产业扶持联动,一旦出现不合格或不良记录,生产主体就被划入“黑名单”,3年内将与任何项目扶持“绝缘”,一旦使用违禁投入品或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则毫不手软,摘除已授予的相应荣誉。
    深谙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浙江,坚持用法治净化农产品市场环境,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三年来,整个浙江在专项检查行动中立案查处的案件就达3000起。如今,生产主体都十分明白,食品质量安全是碰不得的高压线。
    罚,起到的是震慑教育作用;而奖,则发挥正向的引领鼓励作用。
    在正向引领上,湖州市有一个创新——每年评选一次农产品质量奖,每次不超过5个农产品,对获奖的产品,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设立奖项的重点不在于10万元奖金,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向社会昭示政府在鼓励什么、支持什么,有利于全社会形成重视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的氛围。”湖州农业局副局长沈红星说。
    德清县隶属湖州市,人口不足50万,但道德文章驰名全国,全县竟有5000多名公民道德模范。该县依托公民道德建设,以“讲道德、更健康”为主题,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诚信农产品联盟,并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德清嫂,但只有联盟会员才能使用。
    联盟理事长佘国兴说:“奖励不一定用经济手段。被诚信联盟接纳,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他所种的西瓜,因为融入了诚信元素,一路畅销无阻。
    ——全力投入,让监管回归服务的本质。
    记者在奉化市岳林街道采访时,街道快速检测室检测员胡旭辉刚刚收下了农户张宝平送来的茄子、油菜等样品,帮他测测农药残留,看能否按要求上市。
    记者了解到,像岳林街道一样,浙江省1165个涉农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不管是农民自己种的菜要上市,或是消费者对买的菜有疑虑,都可到此免费检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在基层,但基层监管人员和检测设备的匮乏,一直让基层的监管工作力不从心。今年,浙江承诺,在所有县市区建成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对公众免费开放。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浙江投入逾2亿元资金,建成市县两级农产品质监站55个,基本覆盖了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区。有站就要有人,浙江率先在全国建立省有总队、市有支队、县有大队的完整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大手笔的投入,虽然使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实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做事、有能力干事、有经费办事。但面广量多的现实告诉浙江,要真正做到百密而无一疏,还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
    以宁波市的奉化为例,该市创造了“1+X”监管方式,将全市11个乡镇街道,按地理位置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设小组长1名,专门负责所辖片区内的自查和片区间的对口检查工作,这样一来,市、镇、村三级,都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同属宁波的慈溪市,则通过成立农业检测战略联盟,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检测资源整合统筹,既节约了成本,同时使慈溪市具备了包括农残、兽残、非食品添加物、重金属、微生物、抗生素等六大类555项参数的检测能力。政府出钱购买检测服务,提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督促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浙江大学教授周洁红长期以来跟踪研究浙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她总结认为:“浙江监管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将监管视为服务,用机制创新成就监管。”
 

 
[ 产品追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产品追溯
点击排行
农旅网首页 | 追溯体系 | 联系我们 | 农旅网简介 | 公司新闻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3-2014 农旅网 www.0898nl.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海南富汇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协办:海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
琼ICP备2021006702号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1947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130021 联系电话:0898-65928822 邮箱登录 

农旅网官方微信

了解海南农业

手机购买水果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