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农家规律。如今正是春种时节,然而记者近日在下乡走访过程中却发现,不少果农还在因为去年秋天收的水果没卖完而发愁。为了让水果不烂在手里,他们想尽了方法。

“去年秋天卖出去了点儿,其余的都还在地窖里呢!”兴隆县大杖子村一位果农告诉记者,他家栽了不少梨树,去年秋天个大汁多的晚秀丰水梨收了30多箱。之后有人开车来玩,买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一直都在地窖里存着,目前还有七八箱。
该果农介绍,地窖里凉快,梨刚下树就放进去,放几个月没啥问题。不过,前些年刚弄地窖时也吃过亏,“没地窖的时候,梨在仓房里放不太久就不水灵了,有来买梨的,钱多点儿少点儿我们都不过分坚持,差不多就卖了;后来建了地窖,大家有选择权了,不再做亏本的买卖,价格不合适不卖。慢慢才发现,梨在地窖里也不能放太久呀!”
记者了解到,从秋天“入住”起,梨在地窖里最晚到来年5月就要坏掉了,所以果农们还得尽快将之销出去。
“没少想办法,最直接的就是挎筐到集市上卖,但卖出去的数量有限;再就是印制名片,有人来买梨的时候发给他们,请他们帮忙向朋友推销。”另一位村民说,“去年、前年春天,梨剩得多的时候,也请你们媒体帮我们‘吆喝’过。”
果农们说,今年的梨剩得不太多,他们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在梨变质前将它们卖出去。
承德县辛杖子乡几个村的果农们也面临类似问题。较之大杖子村,这一带交通相对便捷些,不少村民们选择“走出去”。
“我家有采摘园,苹果、梨熟的时候,好多人来游玩、采摘,能卖出去挺多。”果农张女士告诉记者,“不过肯定也会剩一些,得靠我们一点一点往外销,一般都是开三马子到集市上,批发价出售。”
有的果农家树少,没弄采摘园,全靠自销,果农王大爷家就如此。每年秋天苹果下树后,他都和老伴儿挎筐去集市上卖,有时候还去市里。
“老百姓不都说‘笨鸟先飞’嘛!年轻人一般都腊月开始加紧卖,我们老两口很早就动手了。”王大爷说,“近几年孩子们给想了个巧法儿,在网上给我们做宣传,听说都是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什么的买。你别说,还挺管用,比我们辛苦挎筐出去卖快多了!”
果农们还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一年不容易,但质量不过关的水果他们不会卖。因为临近“保质期”,有些跨年水果的口感可能不如年前,目前他们也都在适价出手,绝不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