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有效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结合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合理安排各地区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与指标,努力实现国土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间的动态平衡。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限制现代粮食流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促进国内国际粮食生产流通要素有序流动,重点支持一批大型粮食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多边合作,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企业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优质优价,不搞一刀切,使价格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提高农民选育优质品种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国内粮食生产、购销、加工等大型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打造农企利益共同体。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以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为载体,实施粮食跨境物流建设工程,探索建立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紧紧围绕国家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重大战略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呼应、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支撑的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
4.着力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主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
在确保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主动参与粮食产业国际合作。一是鼓励和支持优势粮食企业“走出去”,扶持和培育自己的跨国粮商。坚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并重,坚持成品粮与加工转化饲料用粮经营并重,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物流环节入手,通过在海外建设粮食生产种植基地,投资粮食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基础设施,积极构建粮食原材料产业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支持国内企业与国际粮商、东道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水稻、玉米、大豆和棕榈油等重要粮食作物的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科学储运等多种形式共赢模式,打造更加广泛的国际粮食产业合作战略联盟。二是构建粮食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拓展粮食国际合作的多边、双边协商与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特殊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输出,掌握国际粮源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粮食对外贸易,建立稳定高效的国际粮食产业链。三是加快建立全球粮食市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为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共享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