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报价表 | | 手机版 | 无图版

会员登陆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农旅网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 正文

海南农业专家非洲大地写传奇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海南日报  浏览次数:4532
    海南农业专家非洲大地写传奇1
热科院选育的大棚礼品西瓜长势良好,在刚果(布)受到广泛欢迎。 (本版照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供)
海南农业专家非洲大地写传奇2
刚果(布)白天太热,专家们经常夜间浇菜。
    ■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

编者按

600多年潮涨潮落,郑和船队到访东非的传奇尚未走远,中非合作交流的新故事又谱新篇——“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再次把中非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郑重承诺,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的高瞻远瞩,无疑会将中非拉得更近,联系得更紧。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中非友谊”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上,海南也刻上了重重的印记,特别是双方在热带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正迸发出勃勃生机。海南农业科技人员在非洲大地上的辛勤耕作,正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传奇。

我省援非农业专家带领刚果(布)农民雅克走上致富路

带着5个孩子,没有一分耕地,连稳定的住所都没有。雅克全凭力气在港口、车站、码头打工,主要是扛水泥袋等体力活。

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启动后,雅克一家被聘为工人,雅克也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住到了中心。

在示范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后,勤劳聪明的雅克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中心也允许他在基地开辟了两分地种冬瓜,就这两分地冬瓜(当地一个冬瓜120元人民币)每年可以为雅克带来近1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加上他在中心工作的工资,雅克一家迅速富裕起来,随后他又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半亩地。现在,雅克一家买了车买了房,还雇了司机,每天接送孩子上学。

4年来,热科院先后派出11名专家常驻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培训刚果(布)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人,筛选出适种优良蔬菜品种53个,高产抗病木薯品种3个。

通过技术和新品种示范,示范中心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科技进步,每年还为刚果(布)增加鲜木薯(粮食)200吨、蔬菜11吨、肉类14吨,鸡蛋4吨。

根据规划,未来刚果(布)将种植中国新品种木薯5万公顷,每年可增加鲜木薯67.5万吨,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粮食供应,增加就业岗位3000个。

小热区走上国际舞台“海南影响”撒播非洲

海南是中国的大热区,却是世界的小热区。利用国家援非农业项目,凭着热带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传播,海南小热区走上了国际大热区的舞台,并影响着大热区的农业发展。

这段时间以来,3月初从非洲刚果(布)回国的李汉丰一直沉浸在与非洲人民难舍的离别情绪中,他手机里保存着许多在非洲工作、生活的相片,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这是马歇文,一个很勤劳的非洲女子,她对农业示范基地的感情最深,甚至放弃爱情选择留在基地工作;这是雅克和他的孩子,离开时,小朋友追着车边跑边向我们告别,弄得我们挺难受的。”李汉丰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专家,2014年,他作为第三批援非专家,被派遣到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近一年,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几年,我们在示范中心举办各类热带农业技术培训班30期,包括热带农业新技术、天然橡胶种植与加工技术、木薯生产与加工技术、腰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等。”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陈松笔介绍,这些在海南已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检验的热带农业科技,对提升非洲国家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扩大了海南在非洲的影响。例如,肯尼亚学员Lucy mimano女士,在接受培训后,把海南香蕉组培技术引进肯尼亚,并建起了肯尼亚最大的香蕉苗组培繁育中心。

“小西瓜,大外交。”陈松笔告诉记者,中心培育的小型礼品西瓜,如热研黑美人、绿美人、热研新秀等,是刚果(布)抢手的礼物。在中心示范项目推广建设的过程,刚果(布)总统萨苏、农业部部长和其他官员,多次到中心参观、指导。

“我们从国内引进了哈密瓜、洋香瓜、冬瓜、辣椒、空心菜等24类60多个品种。”负责蔬菜项目的热科院品资所专家党选民很是自豪,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终于收获累累硕果,在刚果(布)这片热土上种出来的瓜菜产量高、品质优。比如西农八号西瓜,平均单果重6.4公斤,每公顷产量5.7万公斤,含糖量高达11%。刚果(布)国内的官员,都以得到示范中心送去的瓜菜礼品为荣。

把“海南”带到非洲 把省内外农企引进非洲

近几年,热科院有计划地布局非洲,将先进的热带农业科技和优良新品种引进到非洲大地。通过援非项目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我省和国内不少农业生产企业走向非洲。

专家们把海南也带到了刚果(布)。听说海南同样是热带地区,中心周围的当地人都对海南特别好奇,基地工人的孩子更是缠着专家们讲海南故事。“是一个海岛,有椰子,有木薯,也很热,还出产很多大米、海鲜,那里的人民很友好,旅游业、农业发达……”专家们口中的海南,激起了当地人的向往。

不止是刚果(布),近几年,热科院有计划地布局非洲,将先进的热带农业科技和优良新品种引进到非洲大地。“我们的援助特别有成效。”党选民骄傲地说,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世界闻名,但以色列在非洲开展的援助项目成效却不明显。看到我们示范中心的推广、培训工作风生水起,深受当地政府和民众喜爱,便邀请热科院的专家去帮助他们培训当地农民。

“中国援建非洲农业示范中心只是中国援非农业项目之一。热科院自建院以来,就坚持‘立足海南、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充分发挥我国热区‘桥头堡’的作用,在亚非拉地区重点服务国家科技外交与支撑我国农业走出去。”热科院院长王庆煌介绍,最近几年来,热科院先后与16个国际科技组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建立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1个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先后派出40多位专家前往莫桑比克、科摩罗、尼日利亚、刚果(金)、塞拉利昂、加纳、几内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20个国家开展技术援助,援助了尼日利亚和刚果(金)木薯种植技术,莫桑比克腰果种植技术,几内亚甘蔗种植技术,塞拉利昂油棕种植技术,乌干达和赞比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等多项技术。

通过援非项目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我省和国内不少农业生产企业走向非洲开发农业,发展当地经济,为非洲国家生产粮食并供应当地需求。比如,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中国路桥有限公司、海南农垦集团、广东农垦集团等企业,都在非洲建立了农业基地。

而海南援非专家的努力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敬,见到他们都会热情地伸出手:“阿蜜、阿蜜”,也就是“朋友”。海南的椰子专家刘立云副研究员作为农业部百名援非专家,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国高度肯定,2010年11月,科摩罗副总统亲自为他颁发荣誉证书。

今年,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援非项目将告一段落,从热带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转向生产、合作、经营。但示范中心仍将一如既往地援助非洲,助力非洲农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热带农业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在与海南同为热区的非洲大地上续写传奇,将中非友谊、将非洲的海南影响永远巩固下去。

非洲与海南:相似的气候,不一样的乡村

非洲和海南有着相似的光温条件、植物资源。但非洲的农业太落后了,不会种粮食,不会种菜,也不会现代养殖技术;非洲的乡村太贫穷了,甚至连茅草屋都是奢侈品,很多非洲农民一家人挤在一个棚子下生活。

党选民是首批抵达刚果(布)的援非专家,2011年4月,当他到达贡贝时,看到当地农民基本上居无定所,除了传统的木薯种植,非洲农民几乎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他们不会种粮食,也不会种菜,更不会现代养殖技术。因为农业落后,非洲农民在光温资源和农作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的条件下,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首先粮食缺乏,其次食物结构很单一。”党选民回忆,热科院首批援非的7位专家从海南抵达刚果(布)的贡贝,物资运输却没能跟得上,当地的粮食主要是木薯块根,当地农民将木薯块根晒干磨粉,制成糕点,蘸着用木薯叶或者加上芒果熬制而成的菜汁,每顿都是这样的食物。

根本吃不惯!7位专家被迫吃了相当长时间的泡面,这种状况直到他们在示范中心自己种出蔬菜才得以改变。

因为粮食缺乏,既使最主要的粮食——木薯,每块木薯也要500非郎。因此,非洲农民早餐以芒果为食,中午不吃饭,晚饭就是木薯饼就木薯叶,很多非洲小孩瘦得皮包骨。当地人听援非专家介绍,海南农民一日三餐,餐餐有米有肉有蔬菜,还有喝早茶、吃宵夜的习惯时,就很向往海南的乡村生活。

非洲大部分农民以扛活为生,他们四处迁移、漂泊,对房屋也不讲究,随便用木棍、树叶搭个棚子就居住。难以想像的贫穷激发了专家们心中的豪情和责任感,一定要做些实事,帮助当地农民走出极端贫困。

在援非专家的帮助下,深感非洲农业太落后的喀麦隆大学生阿诗,2013年来到海南学习热带农业科技,她从喀麦隆前来热科院品资所攻读研究生。“非洲的热带资源比海南更具优势,但非洲的热带农业与海南相差太远了。”阿诗以非洲第一大粮食作物木薯为例,非洲木薯平均亩产不到0.6吨,而海南木薯平均亩产可达3吨。

在阿诗眼里,热带海南和她的家乡一样美丽,但是却富裕许多。在海南学习这两年,她走访了很多海南知名的乡村,尤其是一些文明生态村。她盼望着有一天学成回国,利用自己在海南学到的热带农业科技,和家乡人民一起建设她喜爱的“海南乡村”。

刀耕火种艰辛创业 造出“海南乡村”

2011年4月,热科院首批7位援非农业专家,带着海南的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抵达刚果(布)。几年下来,示范中心长满杂草的基地,被建设成热带瓜果飘香、鸡肥牛壮的农业基地,俨然将“海南乡村”搬到了非洲的田野上。

为了帮助非洲人民改变农业落后的状况,传递中国情谊。2006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促进双方农业合作和交流,增加非洲农民收入,减少贫困。2007年8月,由热科院承担的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获得批准,中心选址在刚果(布)首都布柴维尔以西17公里的贡贝农场,占地59公顷;2011年3月,中心基础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竣工验收。

2011年4月,热科院首批援非的7位农业专家,从海南出发,带着海南的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抵达示范中心。从此,在非洲,一批又一批海南热带农业专家,开始了长达4年的热带农业科技的接力援助。

“到非洲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因为天气炎热干燥,如果不抓紧把地备好,带去的木薯秆就会晒干。”

没有工具,也没有肥料,有机肥更是找不到。大家把砍倒的茅草一把火烧了,就成了农家的“火烧肥”,地也是专家用锄头一锄一锄挥臂挖出来的。

当围观的非洲农民了解到专家来自中国的热区——海南时,忍不住微笑着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海南农业专家实干苦干的精神,就此在贡布传开来,中心一登出招聘广告,立即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情响应。

“在万里之外,体验了一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党选民笑说,他们本来是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掌握着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却在中心创业之初,不得不选择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刚果(布)啤酒业发达,专家们低价买来酒糟、鸡粪等,堆积沤肥;西瓜、黄瓜等蔬菜没有架杆,就进山砍竹子自制架杆;白天浇水温度太高,就晚上戴着头灯浇水。

农业技术落后可以培训,但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却着实磨炼了援非专家的筋骨。“示范中心基地上的茅草比人还高,一钻进去,人就不见了。”当地缺乏现代农业工具,王永壮、党选民等第一批援非专家,只好用镰刀一镰一镰砍掉。

“第一批到示范中心的同事非常辛苦,在他们的努力下,工作、生产、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了。”尽管如此,第二批派遣的专家申龙斌仍然体会到了在国内难以想像的艰苦。非洲老鼠特别多,刚播下去的种子,一夜之间被老鼠吃光,大家只好夜晚轮流值班,用竹片、木块使劲敲打以吓唬老鼠,可夜里蚊子又多,这样一来,援非专家几乎人人得了疟疾。

几年下来,援非专家克服种种困难,将示范中心原来长满杂草的基地,建设成热带瓜果飘香、菜蔬满园、鸡肥牛壮、鸭戏鱼欢的农业基地,很多海南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品种都是首次被引进刚果(布),加上基地四周被高大的椰树环绕,俨然将“海南乡村”搬到了刚果(布)的田野上。援非专家踏实苦干、真诚无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友情,也在非洲打响了热带农业的“海南牌”。

据统计,4年来,热科院先后派出11名专家常驻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木薯、蔬菜、玉米种植及蛋肉鸡养殖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生产示范和培训工作,培训刚果(布)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人,筛选出适于该国布拉柴维尔地区栽培的优良蔬菜品种53个,高产抗病木薯品种3个。

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 当地农民开始富了

不少非洲农民在示范中心学到了现代热带农业种植技术,他们自己租地种瓜菜,改变了原来贫穷的状况。通过技术和新品种示范,示范中心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科技进步,每年还为刚果(布)增加鲜木薯200吨、蔬菜11吨、肉类14吨,鸡蛋4吨。

“出征”刚果(布)时,除了行李之外,热科院7位专家带得最多的就是种子,有西瓜、茄子、黄瓜、白菜、卷心菜种子,还有120多公斤6个品种的木薯秆。

援非专家根据非洲农业发展现状和当地的饮食结构与习惯,分为木薯组、蔬菜组、西瓜组、养殖组,几年下来,除了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之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不少非洲农民在示范中心学到了现代热带农业种植技术,他们自己租地种瓜菜,改变了原来贫穷的状况。”李汉丰以雅克家为例说明非州农民在中国专家带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雅克有5个孩子,虽是农民,却没有一分耕地。因此,全家非常贫穷,连稳定的住所都没有。雅克全凭力气在港口、车站、码头打工,主要是扛水泥袋等体力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后,雅克一家被聘为中心工人,雅克也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住到了中心。

在示范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后,勤劳聪明的雅克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中心也允许他在基地开辟了两分地种冬瓜,就这两分地冬瓜(当地一个冬瓜120元人民币)每年可以为雅克带来近1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加上他在中心工作的工资,雅克一家迅速富裕起来,随后他又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半亩地。现在,雅克一家买了车买了房,他还雇了司机,每天接送孩子上学。

马歇文父母离异,她要和母亲一起照顾年幼的弟妹。她应聘到示范中心后,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很努力地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后来,马歇文怀孕了,她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告诉中心负责人,直到肚子大了被人发现,示范中心考虑到她家庭实在贫穷,于是每天安排轻松的工作给她。生下孩子不久,马歇文就急切地回中心工作,中心为了帮助她改变贫困,给了她一亩地,马歇文种了空心菜、茄子、冬瓜、西瓜等瓜菜去卖,一家人生活渐渐富裕起来。后来,马歇文男友前往刚果(布)首都打工,要她一起走,马歇文舍不得离开中心,她选择放弃爱情留在中心继续工作。

“除了在示范中心培训示范外,我们还走出去,到非洲农村组织农民培训,学习热带农业技术。”年轻的薛茂富是示范中心常驻专家,他主要负责木薯课题组的工作,除了引进改良木薯优良新品种外,还要培训非洲农民的木薯栽培技术。

木薯虽是非洲传统农作物,当地农民木薯种植技术却很落后:他们在地里垒起密密麻麻的小土堆,然后围着土堆再密密地种一圈木薯,认为这样种产量高。

当热科院专家按照行距、株距的技术规范,培训当地农民种木薯时,他们难以接受,还会大笑中国专家不会种木薯。援非专家只好先种一批木薯做示范,当木薯收获时,非洲农民扒开泥土,看到木薯块根不仅果实多,而且粗壮肥大,高兴极了,忍不住擦干净泥土直接生吃,竖起大拇指连夸“神奇”。现在,海南的木薯高产种植技术在刚果(布)、喀麦隆、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都得到了广泛推广。

通过技术和新品种示范,示范中心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科技进步,每年还为刚果(布)增加鲜木薯200吨、蔬菜11吨、肉类14吨,鸡蛋4吨。根据规划,未来刚果(布)将种植中国新品种木薯5万公顷,每年可增加鲜木薯67.5万吨,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粮食供应,增加就业岗位3000个,这将大大促进刚果(布)的农业发展,帮助当地农民消除贫困和饥饿。

(本报海口4月7日讯)

制图/石梁均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农旅网首页 | 追溯体系 | 联系我们 | 农旅网简介 | 公司新闻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3-2014 农旅网 www.0898nl.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海南富汇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协办:海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
琼ICP备2021006702号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1947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130021 联系电话:0898-65928822 邮箱登录 

农旅网官方微信

了解海南农业

手机购买水果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947号